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哲学文艺 (第2/3页)
1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x1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其他则x1收低级官员子弟,还可x1收一定数量的庶民子弟,并且还有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外国学生前来留学。 以书取人始於汉代,置书学博士始於晋代,而专门设置书学则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国子监书学馆的教科书包括《石经》、《说文》、《字林》等等,专门讲授书法。算学馆教课书包括《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yAn》、《周髀》、《缀术》等等。国子监生员唯弹琴、习S不禁。因为乐、S两项属於儒家"六艺"范畴,不但不可禁止,还应大力提倡。[9]唐代曾一度改国子监为司成馆、成均馆,後又恢复原名。 宋初,学制上仍沿唐旧制,承袭了庙学制的JiNg神。惟国子监中,只设有国子学及太学。洪武初年规定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S、御、书、数设科分教。[10]洪武二年又重行规定,计分礼、S、书、数四科,颁经史礼仪等书,要生员熟读JiNg通,朔望又须学S於S圃,每日习书500字,数学须通《九章算术》。[11]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指示「国子生及县学生员皆习S……命国子监辟S圃赐诸生弓矢」。洪武二十三年,国子监修建了S圃,给监生分发了弓箭,供监生练武习S。[12]孔庙、国子监西侧辟有空地,用作考核生员习S水平的S圃。此外,府学、县学也都修建了S圃。 明代杭州文庙之东设有S圃,是用来教学生练习S箭及武艺的地方。文庙生员有文武之分,S圃是武生员习武之所。武生员属教官管理,除骑S外,教以五经七书,晨将传及孝经四书,俾知大义。在S圃内,置备弓矢,教官率武生较S。[13]明代武学创设於洪武年间,开始仅在大宁等儒学内设置武学科目,教导武官子弟。英宗正统年间,正式建立两京武学,分别设教授1人,训导6人,教习幼官及子弟未袭职者,储养训习以备任用。 北宋范仲淹创办的苏州府学,胡瑗主教,主张诸生习S游息,曾举行乡S。[14]宋儒胡瑗、明儒颜元在自己主持的书院中推行六艺教育,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颜元针对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教育方法,主张把「六艺」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致力於培养有真本领的经世致用的全才。他提倡恢复「周孔正学」,主张以「六德、六行、六艺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之类,教其门人」,尤重六艺之学。 日本 日本模仿唐朝国子监,按照《养老律令》学令规定,统一了六学,建立了以培养官吏为目的的大学寮。日本大学寮的科目有明经道、算道、书道、音道等。明经道研究九经,即三经,三传,三礼:《诗经》,《书经》,《易经》;《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周礼》,《仪礼》,《礼记》。算经条规定的教科书也包括孙子、五曹、九章、海岛、六章、缀术、三开重差、周髀、九司。也同样规定不得作乐及杂戏唯弹琴习S不禁。而在各地方藩国设立「国学」。至江户时期,德川幕府实行「文治」政策,中央设昌平坂「学问所」,各藩国设「藩校」,有的地方在藩校下还有「乡校」。幕府在藩士教育上贯彻了朱元璋「文武兼备」的教育理念。藩校以六艺教育为基础,包括礼法、音乐、弓术、马术、习字、算术。日本最大的藩校弘道馆还保留了「游於艺」的扁额。[15]g0ng本武藏提出了「十能七艺」的说法,除了剑?枪?弓?马?柔?Pa0六艺以外,又增加了兵法。[16]各藩在各自藩校中设置武道场,并聘请师范。明治维新以後,1872年《学制令》颁布,一些藩校与私塾被改建为中等学校,六艺作为武士教育的一部分也延续了下去。 日本弓道 弓道 骑马 相见礼 士族婚礼 妇见舅姑 弹琴 朝鲜国 朝鲜国学名成均馆,始建於1358年。朝鲜时代儒敎界提倡文武双全,礼、乐、S、御、书、数谓之「六礼」。六礼中的「S」,是儒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课程内容主要是儒教经典和修身养X等学问,读经典都有时间限定,如《大学》1个月,《中庸》2个月,《论语》、《孟子》各4个月,《书经》、《诗经》、《春秋》各6个月,《周易》、《礼记》各7个月等;儒生书写以工整的楷书为基础。[17] 朝鲜宗庙祭礼 韩国婚礼中的币帛仪式 七艺 参考文献 金常政.百科全书的故事.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03:6.ISBN7501326231. 《周礼·地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S、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贾谊《新书·六术篇》 钱穆,《朱子学提纲》 古代六艺御指什麽?古代六艺中的御是指?[永久失效连结] 《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钱穆,《国史新论》 《史记·孔子世家》 《唐六典》卷二十一 《明史`选举志》:「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S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