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31章、御驾亲征 (第1/2页)
大帝书阁rg 这一夜,如果有人能身处大明与蒙元边境处的上空,他就能看到脚底下的群山间,点点篝火最后隐隐连成一条线。西至嘉峪关,东起山海关,大明边墙几乎全面示警。 北京城却喜气洋洋,因为皇帝的meimei将要大婚了。 陆炳之所以先在宫里当了几个月的差,是因为朱厚熜那颜控meimei一开始挑花了眼:先是会试出了状元,可立刻又说了要选武状元,明年还要考制科,因此她立刻成了等等党。 朱厚熜乐得她年纪大一点再成亲生子,谁料陆炳中了武进士,蒋太后顿时觉得这从小在眼前长大的孩子又可靠又有才华、身子骨还好。 朱清怡一开始不乐意,她还是更喜欢儒雅帅气的文人。但事实证明,在蒋太后召见陆炳时偷偷瞧了他几眼之后,长大成人以来只见过亲哥哥之外第一个正常年轻人的朱清怡还是心跳加速了。 有了朱清沅与余承业成亲后很快就分居两地、感情不算很好的教训,朱厚熜让陆炳先留在宫里当差,然后也自然让他与朱清怡多见了几次面。这meimei心思难定,朱厚熜不想将来还出什么家庭矛盾需要他来cao心。 陆炳既有天资,又有顶级师资团队调教。严世蕃口中“尝谓天下才,惟己与陆炳、杨博为三”的嘉靖朝三大奇才之一,陆炳后来能有那成就可不全靠嘉靖乳兄弟的身份。 如今陆炳公费恋爱,更勉强曾算“两小无猜”。虽然长相不是一等一帅气,但朱清怡的心总算是定下来了。 于是大婚在即。 严嵩这个礼部尚书继续忙。因为如今严世蕃与陆炳的情谊,他和陆松还可谓“世交”了。 时也命也,这一夜快天明时候,离京城最近的宣府、蓟州两地,边墙军情急报率先送抵京城。 马蹄声踏碎了京城长街上黎明前的平静。 按照如今的规矩,如有军情急报,首先报通政使司,然后报军务会议、国务殿、五军都督府、兵部、户部。 锦衣卫和内外察事厂不用报,他们一定会知道。 通政使司与各衙都有宿直之人,接到消息的他们自然大惊失色,迅速拿着腰牌奔走于仍处在宵禁中的京城大街上,去各位需要第一时间知情的重臣家中。 这一夜在通政使司宿直的,是文采飞扬但不怎么通实事、因此授职在通政使司担任正七品经历的龚用卿。 宣府、蓟州同时探知虏骑南下,这定是之前陛下羞辱北元大汗惹出的大战。 龚用卿别的不懂,只懂多少年来大明对上草原铁骑,败多胜少。而刚刚呈来的边情,显然不是寻常劫掠那么简单——战事还未起,但仅宣府、蓟州两处,报过来的虏骑规模就可能超过三万了。 龚用卿在等通政使和两个通政副使到来,此刻,司礼监应该前去惊扰陛下睡眠了吧?很快,就可能是诸位重臣深夜入宫,商谈抗敌大计。 只是他左等右等,等到天明了也没有等到内臣出宫宣召哪位重臣,更没有等到通政使和通政副使到来。 是怕惊到了京城百姓吗?反正天也快亮了,不差这两三个时辰。 但是龚用卿倒是又等到了大同那边传来的消息:阳和关、杀虎口、偏头关外都探到敌骑,粗估足有两万余骑。 龚用卿的手有点发抖:这可能还只是已经被探到的前锋。东起山海关,西到偏头关,蒙元重兵压境,那么太原、陕西、宁夏那边呢? 那边离得更远,八百里加急传回来也需要三五日。 天已经亮了,朱厚熜不曾被惊扰。只不过他一睁眼起来,张永、张佐、黄锦等人就一同候在那里了。 “陛下,军情昨夜凌晨四点多钟开始陆续到,前天夜里,蓟州、宣大墩哨军都探到鞑子大军南下。” “哦?终于是开始了吗。”朱厚熜顿时清醒,“洗漱!更衣!” “陛下,蓟州、宣府、大同三镇所报军情,虏骑总计足有五万余众,京城九门是不是……”低调了许久的张永开口问了。 “不必急。”朱厚熜摇了摇头,“城门照开,诸事照旧。外厂侦知各部族青壮开始调动足有四十多天了,本就清楚他们会择日南下。倒是三镇同时探到敌骑进犯,说明这次鞑子还真是同仇敌忾、约定好了时日啊。” 张永有一点担心。 草原诸部同时南下,只能说明他们这次士气高涨、志在必胜。 “召林希元、待诏先来!” 朱厚熜刚刚洗漱好,早上按点来上班的林希元和翰林院待诏就到了御书房。 “迅速加印特刊,另把这道诏旨传至各地。” 一个是通过《明报》的渠道,面向百姓;一个是通过官方的渠道,传达圣旨。 旨意是早就拟好的,此刻,这两人才知道边镇已经遇敌,国战已经开启。 但居然如此平静? 皇帝竟是先安排了这件事,随后才站起身来:“起驾,去国策殿!” 不像往日一样困顿的龚用卿带着满腔疑惑交了班,准备回家补觉——能补得着吗? 京城里,五城兵马司都不算紧张,城门更是洞开。行人往来如常,甚至仍旧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永淳公主的大婚和那武进士驸马爷的事。 他们根本不知道边镇已经在打仗了!大仗! 龚用卿之前特地经过了一下五府六部之间的那条大街,在那里倒是看到了一些紧张之意,却也比不上之前叩阙廷杖后那么紧张。 他借故去户部找朋友问点事,也只看到杨慎在那里召集了不少人训话,却没看到户部尚书和左侍郎。 有些诡异。 回到家之后,就左右睡不着。 这么大的事啊,现在只是暴风雨前的平静。很快,蓟州、宣大这些边镇上的百姓,就将畏惧大兵过境而南逃。这样大的阵仗,根本瞒不住。 在他看来,眼前的情况只是陛下和重臣们在商议方略,先瞒一下,唯恐京城大乱。 熟料中午刚过,管家就紧张地跑了过来:“老爷,刚送来的《明报》特刊,鞑子打来了!” 龚用卿一跳起来:“外面如何了?” “大家都有些怕,但陛下谕旨,让大伙儿不用怕。”管家赶紧补充,“九门没关。但有南面进城的人说,看到三大营开拔往北了。” 龚用卿听在耳中,眼睛只盯着这特刊。 印得很粗糙,好久没见到再次印得这么粗糙的《明报》了,只有一页。 上面就一篇文章:《守土支边,人人有责:国战当前,皇帝陛下告天下臣民书》。 京城国子监内,有人正大声念着这篇文章。 “嘉靖六年九月二十一夜,北虏陈兵大明诸边,来势汹汹。国战当前,朕以为不必讳言,当有一番肺腑之言告诸臣民!” “先是蒙元治下,我汉民如猪狗!太祖驱逐蒙元,复我华夏衣冠,北伐凡一十三,而有大明之威远播四海。太宗五度亲征,迁都北京,自此天子亲守国门。大明立国一百六十年,北虏为患,屡屡寇边。犯我大明疆土,掠我大明百姓,杀我大明将卒。” “然土木一变,英宗受俘,名曰北狩,实为国耻!” 念到这里,听到的监生无不骇然。 这是第一次,当朝天子如此明确又公开地对天下臣民宣扬:英宗就是俘虏!土木堡之变,陛下也深以为耻。 怪不得有景帝称宗入庙……那真的不全是因为景帝也是藩王继位。 京城有茶肆,其中也有士子停顿了片刻,才继续念道: “自此之后,北虏视我大明如牛羊庄稼,几近岁岁来犯,掠我大明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