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真无耻(百合futa,种田)_251汉孰与我大/divdivclass=l_fot5400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51汉孰与我大/divdivclass=l_fot5400字 (第1/3页)

    彼时,g0ng中。

    穿着官袍的男人们在大殿内依次排好,以文武两派为区分左右侍立,整个大殿安静无声,人们默然站立,久了就微微扭动一下身子,或抬头朝上看一眼,但不敢直视上方,只匆匆一瞥便垂下眸子,做默然状,仿佛头顶上的是什么可怕的东西,多看一眼便能取人X命。

    那是龙椅,金銮殿上的龙椅就好b一个坐化的老者,在大殿上方的平阶上坦然端坐,无声的散发着上位者残留的君威。只是本该坐着人的龙椅,此时却是空置的。

    上朝时间,皇帝没有过来,臣子们就算站的双腿发麻也只能等下去。

    等了不知多久,外面的yAn光越发明媚,站在文官队伍中后方的张县令脸上滑落一滴汗水,沿着下巴滴落在衣襟上,在布料上展开一片深sE。除他外,不少人也偷偷拿出了擦汗的手帕,擦着不断渗入衣襟下的汗水。好在yAn光更加毒辣的时候,一声扯着嗓音的太监音响了起来。

    “陛——下——驾——到!”

    闻之这声,神经颓靡的众人浑身一个机灵,俱匍匐跪下来。

    “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谢陛下。”

    所有人全部站了起来,这才看到,一位年近古稀的男人被御前太监总管搀扶着走进来,他步子缓慢,身T颤颤巍巍,宽大的龙袍罩在身上,行走间衣摆晃动的幅度可以大致看出,布料的下方还有很多富余的空间。

    龙袍都是一月一件,取自上好的天蚕丝,其上的龙纹则由天底下最好的十位绣娘合力绣成,可见龙袍都是依照皇帝的近况量身打造的,眼下却富余了这么多,可见皇帝这个月清减了不少。

    张县令看到如此一幕,目光沉沉。

    老皇帝被太监扶到龙椅上落座,跟在他身后的年轻男子则站定在他的身旁,正是老皇帝唯一的皇子,太子殿下。

    “有本请奏,无本退朝。”

    太监朝着殿下众人吩咐下去,声音在殿堂空间的加持下在空中回旋了好几次,确保最前方的官员和最后方的官员都听的一清二楚。

    等最后一声余音消散,最先站出来的是张县令。

    见到仍是他站出来,人群中传来了低低的一声“哼”。

    “张Ai卿有何事要奏?”

    张县令并未理会那些隔岸观火斗的家伙,秉着章子,奏道:“陛下挂念殿试之事,命微臣整理过往典籍,正巧微臣这几日便整理了一些,其中有一本典籍记载了一事,微臣观之觉得颇为有趣,故想奏明陛下。”

    “何事?”

    “那是使节出使他国所见所闻之记载,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在大汉以西的荒漠之中有一弹丸小国,名曰夜郎国,那里的百姓世代没有离开过夜郎,不知外界,直到有一年大汉派使者前往西域,正好途径此地,初觉此地颇为荒凉,只是夜郎君主不识大汉之疆域,问大汉使者“汉孰与我大?”,故贻笑大方。此事是否颇为有趣?”

    老皇帝正听的兴味,只是听完了整个故事后拧起眉目:“张Ai卿此言何意?”

    “陛下。”张县令带笑上前一步:“臣的意思便是字面上的意思。先秦暴政以乱后世,致使民不聊生,是高祖受命于天,与豪杰一并举事伐暴秦,开疆拓土,后世子孙兢兢业业,治国安民,如此才有了大汉今日之疆域,百姓之安乐,此乃大汉之幸也。现如今大汉北邻匈奴,西抵西域,南靠羌地,东近海夷,虽无眼前之忧,但也称得上群敌环伺。今陛下坐拥江山万里,却久居深g0ng,长此以往,又何尝不是另一个夜郎国君?”

    “Ai卿的意思是朕还得多出去微服私访?”

    “的确,孔圣人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双脚丈量过的地方才可知其真实的面貌。”

    “张大人,孔圣人的确说过此话,但如今陛下龙T欠安,如何丈量天下?”在场的官员对张县令的话嗤之以鼻,认为这家伙就是一个空会纸上谈兵的家伙。

    老皇帝也点头:“是呀,Ai卿的考虑还是欠妥了些。”

    太子听言,眸子闪了闪,想开口,最后还是沉默了。

    “并非欠妥,丈量天下的确要靠一双脚,但陛下一个人,就算身T康健也无法仅靠一人之力去丈量万里江山,因此可以通过出台一些计策,去强盛国力,去利好消息,方可让陛下坐在g0ng中,却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什么计策?”

    “古有云:民以食为天,民富,则国强。微臣在黑龙镇为官期间,辖区内爆发了水灾,微臣第一时间下令救灾,努力疏通民困,今黑龙镇百姓对微臣口口称赞,知微臣荣升至京城,他们亦是难舍难分。”

    “如此不是很好?尽显我大汉之君威,民意高涨矣。”

    张县令笑了笑,随后却是话锋一转:“当初微臣亦是这么想的,只是有一人言,此民意非彼民意。”

    老皇帝“嗯?”了一声,示意他继续说。张县令遂把当初龙卿和沈清茗观察到的事说出来:“那人指道百姓有分异,其一者长居城池,其二者却终日躬耕于陇亩之上。他们都是大汉的子民,前者为富民,后者为贫民,后者占到人口的九成以上,而赞颂皆出于富者之口,贫者对微臣却无甚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