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三国_董卓之乱篇:第五章董卓废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董卓之乱篇:第五章董卓废帝 (第2/2页)

,下面的人也会被换掉;记着,号令天下的机会就在眼前,但也会瞬间即逝!」

    董卓说完一番豪语後,徐荣马上站起来:「末将眼光短浅,望将军莫怪。」徐荣并非真的顾虑尽去,而是董卓平素是绝不会在手下面前表露软弱的一面;这一次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徐荣再不表态支持,以後在西凉军营就不好混了!

    张济也附和道:「其实就算我们现在打道回凉州去,也是会遭到天下人讨伐。」

    房里又一阵静默後,董卓道:「就这麽定了。」李儒终於可以松一口气。

    牛辅又是从头到尾都没有说一句话,这完全在董卓意料之内;他把这个nV婿叫来,只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

    董卓那边意见一致,袁绍这边却分成了两派;一方有鲍信和卢植主张跟董卓速战,另一方袁绍本人想一味拖延,拖到形势有利才出手;至於曹C则仍未表态。

    鲍信正气凛然道:「我们愈拖下去,董卓就愈站得稳,要战就现在,我们大夥儿带头把旗举起来,京城近百万人,总会有人跟随,我就不相信赶不走凉州来的区区几千人;就算失败,我们尽了我们的份,也算对得住天下人了!」

    袁绍眉头大皱,早前鲍信旗开得胜,确曾让他信心大增;但後来得悉鲍信以众敌寡,攻其无备,也才得个损兵截将的惨胜,心底里已不敢再起y拼的念头了。

    鲍信用脚轻轻踢了曹C一下,曹C顿觉为难,对着袁绍道:「要不要我去探一下公路的口风?」曹C一矢中的,戮中问题关键,但却没有解决办法。

    袁绍此刻担心的,已经不是袁术会否尽力帮他,而是会否暗地里扯他後腿;袁绍深信,如果他自己要带头造一些轰天动地的事,袁术只会从中作梗。

    但这些家丑又怎能拿出来让众人高谈阔论呢!袁绍叹一口气,站了起来,凝望着东北方,心里想着:「渤海郡……渤海……」

    逢纪和许攸见状,互相交换了眼神,身为袁绍心腹,他俩已敏锐地意识到──袁绍想一走了知!

    会议结束,众人没有达成任何共识或行动方案;原因之一,就是除了卢植因对董卓有较深认识之外,其他人都不相信,进京才数天的董卓,会真的就这麽把皇帝废掉!

    ***

    九月甲戊日,董卓进城後第三天,百官聚集在北g0ng崇德前殿。

    「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

    汉帝刘辩被废为弘农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被立为帝,改元永汉。

    太傅袁隗解帝玺绶,只见他泪留满面,心情无b复杂,慢慢扶着弘农王走下殿,北面称臣。何太后则被迁到北g0ng外的永安g0ng。

    参考文献:

    《後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於是悉复蕃等爵位,擢用子孙。

    《三国志魏书卷八公孙度传》: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荐度为辽东太守。

    《後汉书卷八孝灵帝纪》:九月甲戌,董卓废帝为弘农王。

    《後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因集议废立。百僚大会,卓乃奋首而言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yu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公卿以下莫敢对。卓又抗言曰:「昔霍光定策,延年案劔。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之。」坐者震动。尚书卢植独曰:「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过千余,故有废立之事。今上富於春秋,行无失德,非前事之b也。」卓大怒,罢坐。明日复集群僚於崇德前殿,遂胁太后,策废少帝。曰:「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乃立陈留王,是为献帝。又议太后,蹙迫永乐太后,至令忧Si,逆妇姑之礼,无孝顺之节,迁於永安g0ng,遂以弑崩。

    《袁宏後汉纪卷二十五孝灵皇帝纪》:太傅袁隗解帝玺绶,立陈留王为皇帝,年九岁。

    《资治通鉴汉纪券五十一》:袁隗解帝玺绶,以奉陈留王,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

    《後汉书卷七十四袁绍列传》:悬节於上东门,而奔冀州。

    《後汉书卷十灵思何皇后纪》遂废少帝为弘农王而立协,是为献帝。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太后鲠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董卓又议太后踧迫永乐g0ng,至令忧Si,逆妇姑之礼,乃迁於永安g0ng,因进酖,弑而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