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94章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3) (第1/1页)
【明清时期才出现新的局面,尤其是满清入关以后,结束了农区和牧区长期对立的局面,加上人口激增,耕地吃紧,传统牧区逐渐成为开垦的首要选择。 反反复复,王朝迭代,但总的发展来说,都是农区不断向牧区伸展。 农区和牧区文化虽然长久以来都形成对峙的形势,可并不代表双方真就是你死我活,两种文化在经济上算得上相互依存。 虽然咱们老祖宗种地也不是就能满足吃喝,但相比起牧区,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大,养的牛羊就能向着中原输送,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则是需要向中原进货。 讲道理啊,进货自然得出钱,但游牧民族大多数都是采取直接劫掠的方式,有的朝代那都是形成固定的劫掠时间,也不知道是不是明白反正有中原这个血包,还是草原环境实在不稳定,胡人南下太烦人。】 哪里只是烦人啊,谁家都不富裕,胡人劫掠可不是单纯的抢东西,大家也不是真就任别人抢,哪次不是死伤无数啊。 经年累月,都是世仇了,仇恨叠加,手段越发狠辣,简直是无解。 至于强大点的政权采取怀柔政策,可一旦当权者换个差劲,甚至是稍微平庸一点的,都镇不住胡人。 糖衣炮弹是无法长久糊弄人的,只会养大人的野心。 【无论是哪个朝代,总会出现一些互市,区别不过是合法或是不合法而已。 没有官方牵头民间私底下也会做,利益太大,足够叫人顶着脑袋冒险。 自古以来,胡人对于中原的产品都有很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真就是畜牧发达,其它方面的发展很粗糙,觊觎中原也是这个因素。】 咳……提到这个问题,朝堂之上一下子陷入沉默。 官方的自然可以说是互市,非官方不就是走私嘛。 这玩意就像是屡禁不止,巨大的利益面前,命可以先抛到脑后。 【而在农区内部也划分出不同的农业类型,说句得意的话,谁叫咱们家大业大,疆域辽阔就涵括的地理形貌就丰富,形成的农区类型自然也多了。 嗯…简单来说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以秦岭淮河作为分界线,又能划分为北方的旱农区和南方的泽农区。 因为自然条件的差异,开发进程不同,农业体系的差别还是很大。】 这个他们都能明白,毕竟古代也存在‘地域歧视’,只不过第一次知道居然是以秦岭淮河作为明确的分界线。 【南北双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点。 北方的降水量集中于秋夏,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但也是因为降雨量的集中,加上降水受到季风的影响,黄河等水域稍不容易就泛滥,冬春苦旱、夏秋患涝,威胁也是极大。 至于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南境,雨量充沛,河湖密布,水源充足,资源丰富。 说优点都长一点,但人家还是受到季风影响,自然灾害并没有跳过这里。 而且因为没有像是北方开阔广袤的平原,山地丘陵的开发难度大。】 瞧着天幕上面花花绿绿标注的东西,百姓连字都认不全就是看个热闹,尤其是看到旋转的风从海边吹过来还能影响到他们种地的降雨,可觉得神奇了。 他们可是连海都没见过。 【进入战国时期以后,北方的农业开发逐渐将南方甩开,尤其是秦汉时期,江南哪里有后世的繁华啊,那叫一个地广人稀。 流放什么的都往南边扔,从这就能看出南方当时经济发展的落后。 上面的情况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改变,当时说是群雄并起,打仗那也是真的打死了不少人。 不过东汉末年处于一个很特殊的阶段,天气巨变,东汉末年的灾害可谓是个个不落,不打仗也活不下去。 许多人迁到之前畏惧不屑的南方,来都来了自然得继续活下去,环境再不适合种地也得撸起袖子干活啊。 就这样,南方的农业和经济都开始起飞。】 东汉末年,一提到这四个字刘彻就心里不舒服。 不过也能想得通,他这会儿还没开始腾飞了,就听到灭亡,心里能舒服才奇怪。 江南的人瞧着现在的生活,突然生出一股自豪来,现在的江南可是一骑绝尘,就连江南出来的才子都比人心高气傲。 当然不是说全部。 【隋朝和唐初北方经济都有发展,和当初关陇集团等势力有关,可是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遭受到严重破坏。 之后蒙古和女真的进入,一而再再而三的摧残黄河流域,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中唐以后,江南所产粮食和提供的赋税,已成为唐帝国财政命脉所寄。 经济重心已然从黄河流域开始转移。 宋朝则是这个局面的巩固者,加上宋朝从建国起就一直被异族威胁,后面更是一路向着南边跑,长时间都能说是南北两个政权,北方就更别说奋进赶上南方了。 等到了元朝,为了从江南获取大量粮食和物资,修建了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这也标志着经济重心的彻底转移。 到了明代,因为前面几代人的强势,把国都都摆在了北边,才扭转了黄河流域农业的下降趋势,再度成为粮食高产区。 可总的局面来说,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并没有得到扭转。】 【南北自然条件决定了黄河流域的农作物都是耐旱的黍稷开始,灌溉农业起步晚,这也是为什么会被叫做旱农业。 南方地区后来种植水稻,灌溉系统的发展那也是飞速,毕竟买地的时候水田价格都得贵一些,可不就是因为地里的祖宗吃水嘛。】 “确实,不过能买上等的水田就不会别的。” “我们家什么时候能买几亩地啊?” 说到买地,老百姓一个个可就来劲了。 这年头,起房子和买地都是大事,平常人家都是佃农,能够有自己的几亩地打理已经很不错了,都不敢奢望能像村里的地主那般躺着收租。 再一次被提到的关陇集团:天幕你倒是别光说咱们这边转移,也顺带说说有什么解决的好办法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