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美学基本原理提要 (第5/6页)
意象的“大风格”。审美范畴是这种“大风格”审美形态的概括和结晶。在西方文化史上,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等几对概念是涵盖面b较大的审美形态的概括和结晶,也是美学史上绝大多数美学家认同的审美范畴。在中国文化史上,受儒、道、释三家影响,也发育了若g在历史上影响b较大的审美意象群,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形态大风格,从而结晶成独特的审美范畴。例如,“沉郁”概括了以儒家文化为内涵、以杜甫为代表的审美意象大风格,“飘逸”概括了以道家文化为内涵、以李白为代表的审美意象大风格,“空灵”则概括了以禅宗文化为内涵、以王维为代表的审美意象大风格。 2.优美是古希腊文化所培育出来的文化形态。古希腊神庙和人T雕像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大画家拉斐尔的作品是优美的典型代表。优美的特点是完整、单纯、绝对的和谐,就是文克尔曼说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优美引起的美感,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 3.崇高是希伯莱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所培育出来的审美形态。神是崇高的最纯粹、最原始的形式。哥特式教堂是崇高的典型代表。到了欧洲18世纪至19世纪之交的浪漫主义时期,“崇高”的文化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的超越自我的JiNg神历程,成为崇高的核心。诗和音乐歌德的《浮士德》,贝多芬的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成了崇高的新的感X显现。康德认为,崇高的对象用在数量上和力量上的无限巨大,激发了主T的超越JiNg神,主T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而转化为由肯定主T尊严而产生的快感,这就是崇高感。 崇高的意象世界的核心意蕴是追求无限,而崇高的“形式语言”的灵魂则是“空间意识”,是一种宏伟深远的空间感。这种空间感同时也是一种历史感,是对于命运、时间、生命的内在T验。 4.在优美和崇高之中,有一种灵魂美,它闪耀着高尚、圣洁的JiNg神的光辉。这种灵魂美的本质是一种大Ai,是生命的牺牲与奉献。人们面对这种灵魂美,内心充满一种神圣感,这种神圣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5.中国美学中有一对和崇高与优美十分类似的范畴,即yAn刚之美与Y柔之美壮美与优美。但是这两对范畴的文化背景不同,哲学内涵不同,所以不能把它们完全等同。 十一、悲剧与喜剧 1.历史上研究悲剧最有影响的是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尼采。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人的行为造成的。他以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为例,说明悲剧的主角并不是坏人,他们因为自己的过失而遭到灭顶之灾。这是命运的捉弄。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并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黑格尔认为,悲剧所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他以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为例,说明悲剧的主角代表的理想是合理的,但从整T情境看却又是片面的。悲剧主角作为个人虽然遭到毁灭,但却显示“永恒正义”的胜利。所以悲剧产生的心理效果是愉快和振奋。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JiNg神和酒神JiNg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JiNg神。在悲剧中,个T毁灭了,但个T生命的不断产生又不断毁灭正显出世界永恒生命的不朽,所以悲剧给人的美感是痛苦与狂喜交融的迷狂状态。 2.悲剧是与古希腊人的命运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命运是悲剧意象世界意蕴的核心。当作为个T的人所不能支配的力量命运所造成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责任,这就构成了悲剧。 3.悲剧的美感主要包含三种因素:一是怜悯,就是看到命运的不公正带给人的痛苦而产生的同情和惋惜;二是恐惧,就是对于C纵人们命运的不可知的力量的恐惧;三是振奋,就是悲剧主人公在命运的巨石压顶时依然保持自身人格尊严和JiNg神自由的英雄气概所引起的震撼和鼓舞,这是灵魂的净化和升华。 4.中国和西方一样也存在着悲剧。《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一种深刻的命运感。《红楼梦》是一部描绘“有情之天下”毁灭的伟大的悲剧。书中林黛玉的《葬花Y》、贾宝玉的《芙蓉nV儿诔》,是对命运的悲叹,也是对命运的抗议。 5.喜剧T现古人的一种时间感。整个世界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再生的过程。旧的Si亡了,新的又会产生。旧的东西,丧失了生命力的即将Si亡的东西,总显得滑稽可笑,于是产生了喜剧。 6.喜剧美感T验的特点是使人产生一种“透明错觉”,从而使人产生某种同情感、智慧感和新奇感,合在一起,便引发喜剧的笑。 十二、丑与荒诞 1.在西方,“丑”主要是近代JiNg神的产物。丑的审美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丑可以显现生活的本来面目,因为实际生活中不仅有美的、健康的、光明的东西,同时也有丑的、病态的、Y暗的东西;二是丑常常最能显现一个人的个X特征,例如奇特、怪异、缺陷、任X,以及生理上的畸形、道德上的败坏、JiNg神上的怪癖等等。这两点就是“丑”的审美价值之所在,也是“丑”在近代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原因。 2.“丑”在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不和谐。 丑感是广义的美感的一种。“丑”使人感受到历史和人生的复杂X和深度,这给人一种JiNg神上的满足感,从而使人得到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 3.在中国,“丑”在古典艺术中就有自己的位置。在中国美学中,“丑”成为审美意象,大概有四种情况:一是显示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这实际上是对日常用语中“美”优美“丑”对立的一种超越;二是显示内在JiNg神的崇高和力量,从而在人物美的画廊中增添了整整一个系列的清丑奇特的意象;三是溶进艺术家的悲愤的T验;四是发掘人X的丑恶而显现实际生活的真实面貌。最后这种情况的“丑”的意蕴有些接近于西方近代以来的“丑”的意蕴。 1 4.在西方现代社会,由于理X和信仰的双重失落,人的存在失去意义,因而产生了“荒诞”这种审美形态。“荒诞”就是人的一切行为变得没有意义。“荒诞”在形态上的最显着标志是平面化、平板化以及价值削平。 5.荒诞感是由于人与世界的疏离而T验到的一种不安全感和不可信任感,从而产生一种极度的焦虑、恐惧、失望和苦闷。荒诞感里面已经渗进了理X的思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脱离美感当下直接的感兴的倾向。 十三、沉郁与飘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